新闻中心

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时间: 2024-05-01 16:16:37 作者: 乐鱼体育平台下载地址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由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而在我国,保税区特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且由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我国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保税区的主要功能为三种: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又可将保税区主要分为六类:即一般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区、保税物流园区。

  我国保税区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6月,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央批准于上海设立了首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此后两年间,另外14个保税区也陆续经过批准设立,成为我国保税区发展探索时期的排头兵。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保税区区域性格局逐步显现,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了保税区的主要聚集地,扮演着与世界进行经贸交流的窗口角色。之后,随着沿海保税区的发展壮大,我国开始将大量保税区设立在内陆地区,希望藉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¹。2012年起,国务院将新增特殊监管区域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并开始逐渐将重点放在推动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上。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保税区168个,其中综合保税区155个,保税区总规划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2020-2021年间,我国所有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从6.26万亿元增至7.8万亿,增幅约25%。其中综合保税区增长较快,从3.43万亿增至5.9万亿,增幅达72%;一般保税区从1.58万亿增至1.81亿,虽不及保税区整体增速,但仍保持了较好增长态势;保税港区进出口总值有较大下降,主要原因是其数量从14个减少至2个;跨境工业区整体规模较小,但增速最快,从19.2亿增至44.3亿,增速达130%,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

  整体来看,综合保税区在所用保税区的进出口总值中占据主要份额,2021年占比较2020年有较大提升,从约55%增长至76%。这表明综合保税区在我国保税区贸易的经济指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其重要性还在进一步增强,未来将长期主导我国保税区发展方向。

  截至2021年,我国保税区数量总计168个。其中,综合保税区155个,一般保税区9个,保税港区2个,出口加工区1个,跨境工业区1个。结合进出口总值表,不难看出综合保税区无论是在经济指标或数量上,皆为我国保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一般保税区数量虽少,仅占总数的5%左右,却贡献了23%以上的进出口总值,这表明我国一般保税区拥有较高的贸易水平与综合实力,在我国保税区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我国各地区保税区数量分布中,华东地区以72大幅领先其他地区;华南地区以24位居第二;西南、华中、华北、西北地区保税区数量较为相近,分别为18、16、15、14个;东北地区最少,仅有9个,是唯一一个未达到两位数的地区。这表明沿海区域在保税区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内陆地区保税区虽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数量规模仍与沿海区域存在不小差距。此外,东北地区保税区数量较少反映出当地在相关贸易领域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

  从2021年我国各地区综合保税区数量占比来看,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占比为48%,而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在我国加工贸易值中占比则达到了64.8%。这表明我国产业转移进程初见成效,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及相关产业链,既大大促进了当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2021年我国保税区进出口值排名前7中,除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其余6个保税区的进出口值呈较平稳递减的阶梯状分布。这表明我国规模较大的保税区之间发展较为均衡,利于相关贸易经验的借鉴。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作为位于内陆地区的保税区,创造出了较高的进出口总值,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这表明我国规模较大的保税区之间区域发展同样较为均衡,中西部地区也拥有了相对良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环境。

  此外,排名前7个的保税区中有5个为综合保税区,2个为一般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深圳福田保税区),其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超过一万亿的进出口总值位列第一,深圳福田保税区以4400亿的进出口值居于第四位,这表明我国的一般保税区也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现阶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1月,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全方位推动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发展。

  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大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试点城市的支持力度,并培育新一批试点城市,支持其探索对外贸易的创新发展举措,提升保税区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支持保税维修、保税租赁等新业务的发展。

  2022年1月,海关总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综合保税区的关税配额、管理制度、保税减税等政策,促进综合保税区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以优化区内进出口贸易环境,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开放性经济主要增长点,保税区享有一定的政策开放度和发展自由度。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际总体比重的不断提升,保税区的贸易规模在未来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而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各类保税区逐渐向综合保税区转型,综合保税区数量稳步提升,进出口总值占保税区整体比重同样快速增长。未来,凭借自身的丰富要素供给与政策优惠、高效海关监管体系、以及加工制造、物流、金融等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配套服务²,综合保税区将主导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方向,并推动国内保税区达成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保税区之间进行区域产业转移,不仅是东部地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东部地区保税区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及对外贸易区位优势,其整体发展水平往往会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多年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仍在东部保税区占据较大比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优质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而中西部保税区的大量建立,则可以实现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同时为当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窗口。未来,随着我国保税区间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东中西部的保税区数量分布也将更加合理化,帮助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体水平提升。

  今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促进综合保税区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帮助综合保税区更好地发挥自身在保税、退税等方面的优势。而除了法律法规外,国内保税区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海关尝试管理方式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保税区管理平台化建设;提升海关服务水平与方式,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改变监管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与成本浪费等。这些皆需要海关部门在未来积极探索合适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创新³,为保税区内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我国保税区的企业吸纳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区内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在加工制造中心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新生业态。例如保税维修业务、保税租赁贸易业务,在2021年皆创造了超千亿的进出口总值,对我国保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此外,跨境电商网购保税业务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有潜力成为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未来,伴随国内保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势必改变,服务贸易也将在带动国内保税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体系的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赵畅.综合保税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未来新的增长极[J].中国市场,2020:73-73.

  【3】苗建琳.对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J].经贸实践,2017:135.